关于执业药师注册管理暂行办法的补充意见

作者:法律资料网 时间:2024-06-17 00:41:50   浏览:8469   来源:法律资料网
下载地址: 点击此处下载

关于执业药师注册管理暂行办法的补充意见

国家食品药品监督管理局


关于执业药师注册管理暂行办法的补充意见

国食药监人[2004]342号



各省、自治区、直辖市食品药品监督管理局(药品监督管理局):

  依照《行政许可法》和《国务院对确需保留行政审批项目设定行政许可的决定》(国务院第412号令)的有关规定,现提出《执业药师注册管理暂行办法》的补充意见如下:

  一、实施程序
  (一)执业药师注册机构(以下简称注册机构)应当将注册的依据、条件、程序、期限以及需要提交的全部材料的目录和申请表示范文本等在办公场所公示。应当免费向申请人提供执业药师首次注册、再次注册、变更注册、注销注册申请表(见附表1、2、3、4)。

  (二)注册机构受理申请人的注册申请材料时,对于申请材料存在可以当场更正的错误的,应当允许申请人当场更正;对于申请材料不齐全或者不符合规定形式的,应当场或者在5个工作日内一次告知申请人需要补正的全部内容,逾期不告知的,自收到注册申请材料之日起即为受理。

  (三)申请事项属于本注册机构职权范围,申请材料齐全、符合规定形式,或者申请人按照注册机构要求提交全部补正申请材料的,应当受理注册申请;注册机构受理或不予受理注册申请,应当在申请表的备注栏内注明原因及日期,向申请人出具加盖本注册机构专用印章的书面通知。

  (四)注册机构应当自受理注册申请之日起20个工作日内作出注册的决定。20个工作日内不能作出决定的,经本注册机构负责人批准,可以延长10个工作日,并应当将延长期限的理由告知申请人。
  作出不予注册决定的,应当向申请人出具加盖本注册机构专用印章的书面通知。

  (五)执业药师变更执业地区的,应当持《执业药师资格证书》和《执业药师注册证》正、副本原件及复印件,并填写《执业药师变更注册申请表》,向新执业单位所在地区注册机构申请办理变更注册手续。

  (六)新执业地区的注册机构受理申请人的材料时,经对《执业药师资格证书》和《执业药师注册证》正、副本原件和复印件核对无误后,应当场将《执业药师资格证书》和《执业药师注册证》正、副本原件返还申请人。
  执业药师在注册机构所在地区内变更执业单位的,持上述有关材料直接到所在地区的注册机构办理变更手续。

  (七)注册机构应当自受理变更注册申请之日起7个工作日内作出准予变更注册的决定,收回原《执业药师注册证》正、副本原件,颁发新的《执业药师注册证》正、副本,并在变更后5个工作日内告知原注册机构。

  (八)执业药师无正当理由不在执业单位执业超过半年以上者,由执业药师本人或其所在执业单位向注册机构申请办理注销注册手续。

  (九)注册机构作出准予注册的决定,应当自作出决定之日起10个工作日内向申请人颁发《执业药师注册证》正、副本。并应在办公场所或在电子政务网上公开,公众有权查阅,自觉接受公众监督。

  二、其他要求
  (一)注册机构对申请注册到药品零售连锁企业执业的,注册的执业单位应当明确到总部或门店。药品零售连锁企业的执业药师应当在其注册的执业单位执业。

  (二)执业药师首次注册、再次注册条件中规定执业药师提交“县级(含县)以上医院出具的本人6个月内的健康体检表”改为提交“县级以上(含县)疾病预防控制机构出具的健康证明”。

  (三)申请执业药师首次注册、再次注册时,不需要提交“执业单位证明”、“执业单位考核材料”。申请人拟在或所在执业单位应当在《执业药师首次(或再次)注册申请表》的执业单位考核意见栏内如实填写申请人的德、能、勤、绩及有无违法违纪行为的情况。

  (四)注册机构应当于每年1月底以前将上一年度执业药师注册统计年报报送国家食品药品监督管理局执业药师资格认证中心。国家食品药品监督管理局执业药师资格认证中心应当于每年2月底以前汇总报送国家食品药品监督管理局人事教育司和统计办公室。

  (五)县级以上药品监督管理部门应当加强执业药师在岗执业情况的监督和检查。

  (六)药品经营企业应当按照国家有关规定配备执业药师,并将《执业药师注册证》正本原件置于企业经营场所的醒目位置。

  (七)执业药师在药店营业时间内应在岗履行职责,恪尽职守,并佩带有执业药师标识的胸牌。胸牌内容应包括:姓名、资格类型、注册证书编号、部门、一寸彩色照片等。执业药师因故离岗应挂牌告知。

  各省、自治区、直辖市食品药品监督管理局(药品监督管理局)要认真学习贯彻《行政许可法》,增强法制观念,坚持依法行政,加强执业药师注册管理工作,维护执业药师的合法权益,充分发挥执业药师在保障公众用药安全有效,促进公众身体健康中的重要作用。


  附件:1.《执业药师首次注册申请表》
     2.《执业药师再次注册申请表》
     3.《执业药师变更注册申请表》
     4.《执业药师注销注册申请表》


                          国家食品药品监督管理局
                           二○○四年七月十三日


下载地址: 点击此处下载

白山市人民政府办公室关于印发白山市市直机关国家公务员医疗补助暂行办法的通知

吉林省白山市人民政府办公室


白山市人民政府办公室关于印发白山市市直机关国家公务员医疗补助暂行办法的通知


白山政办发〔2005〕56号


各县(市)区人民政府,市政府各委办局、事业单位,中省直单位:
《白山市市直机关国家公务员医疗补助暂行办法》已经市政府同意,现印发给你们,请认真按照执行。




                        二○○五年十二月三十日


        白山市市直机关国家公务员医疗补助暂行办法

  为了保障市直机关国家公务员的医疗待遇水平,做好公务员医疗补助的管理工作,根据《国务院办公厅转发劳动保障部财政部关于实行国家公务员医疗补助意见的通知》(国办发〔2000〕37号)精神,结合我市城镇职工基本医疗保险有关规定以及机关公务员医疗保障的实际情况,制定本办法。
  一、医疗补助的原则
  (一)国家公务员在参加基本医疗保险的基础上,享受医疗补助。
  (二)医疗补助办法要与基本医疗保险制度相衔接。
  (三)医疗补助水平要与财政承受能力相适应。
  (四)保证国家公务员原有合理的医疗保障水平不降低,并随经济发展有所提高。
  二、医疗补助的范围
  (一)符合《中华人民共和国公务员法》规定的依法履行公职,纳入国家行政编制,由国家财政负担工资福利的工作人员和退休人员。
  (二)列入参照、依照国家公务员制度管理的市直事业单位的工作人员和退休人员。
  参加市本级基本医疗保险且属于市财政全额拨款的事业单位工作人员(含退休人员)可参照本办法,实行医疗补助。
  参加市本级基本医疗保险的中央和省驻我市行政、事业单位的工作人员(含退休人员)医疗补助实行属地管理,参照本办法执行。
  三、医疗补助经费的筹集和用途
  (一)医疗补助的筹资标准:参照市直享受医疗补助人员实际医疗消费水平、基本医疗保障水平和工资收入水平以及财政承受能力确定。筹资标准为:享受医疗补助人员上年度职工缴费工资总额(含退休人员退休金)的3%。其中:1%用于个人帐户门诊医疗费用补助,2%用于建立公务员医疗补助统筹基金。
  (二)医疗补助的经费来源:按现行财政管理体制,市财政统发工资单位的医疗补助经费,按筹资比例由市财政列入当年财政预算予以安排,并纳入市财政专户。非财政统发工资并符合医疗补助范围的市直单位和中央、省驻我市机关事业单位及其人员的医疗补助经费由单位筹集,缴费基数和缴费额报经市医疗保险经办机构核定后与基本医疗保险费一起由单位按月(季)上缴到财政专户。
  (三)市财政应将医疗补助经费按年初预算和用款计划,按时足额拨付给职工所在单位,由用人单位上缴市医疗保险经办机构。补助经费结余部分结转下年继续使用,不得冲减下年财政应拨付的医疗补助经费数额。
  四、医疗补助的项目和标准
  (一)个人帐户费用补助:按公务员缴费工资的1%划入基本医疗保险个人帐户,用于门诊医疗费用的补助。  
  (二)个人负担的医疗费用补助:公务员医疗补助统筹基金集中使用,主要用于符合基本医疗保险药品目录、诊疗项目和医疗服务设施范围及支付标准的医疗费用补助。具体按下列标准进行补助:
  1.在一个年度内发生的起付标准以上,基本医疗保险最高支付限额以内,应由个人负担的住院医疗费用补助。被聘任为正高级专业技术岗位的专业技术人员及退休人员,经国务院和省政府批准享受政府特殊津贴的专家和有突出贡献的优秀专家,正副地级干部及退休人员补助70%;被聘任为副高级专业技术岗位的专业技术人员及退休人员,正副县(处)级干部及退休人员补助60%;其他人员补助50%。
  2.在一个年度内发生的超过基本医疗保险统筹基金最高支付限额以上应由个人负担的住院医疗费用补助。被聘任为正高级专业技术岗位的专业技术人员及退休人员,经国务院和省政府批准享受政府特殊津贴的专家和有突出贡献的优秀专家,正副地级干部及退休人员补助90%;被聘任为副高级专业技术岗位的专业技术人员及退休人员,正副县(处)级干部及退休人员补助85%;其他人员补助80%。
  3.在一个年度内发生的符合基本医疗保险规定的慢性病门诊医疗费用,在基本医疗保险最高支付限额内,按基本医疗保险规定报销后,应由个人负担部分报销60%。
  (三)病亡人员在一个年度内发生的医疗费用,按基本医疗保险规定报销后,个人负担的部分由医疗补助经费补助90%。
  五、医疗补助的管理和监督
  (一)医疗补助经费要专款专用,单独建帐,单独管理,与基本医疗保险基金分开核算。
  (二)市劳动保障局负责市直机关公务员医疗补助的行政管理工作,对公务员医疗补助的日常工作实施考核和监督管理。
  (三)市劳动保障局负责研究制定医疗补助的有关政策,指导市直有关部门和经办机构做好具体实施工作,并对医疗补助经费的使用和管理实施监督检查。
  (四)市医疗保险经办机构负责市直医疗补助的经办工作,负责医疗补助经费的筹集、使用和管理。要严格执行有关规定,建立健全预决算管理制度、财务与会计管理制度、内部审计制度和其它各项管理制度。做好公务员医疗补助办法与基本医疗保险制度的政策衔接和管理工作,既要方便公务员就医,及时结算有关费用,又要按规定严格控制费用支出,努力提高社会化管理服务水平,保证市直机关公务员医疗补助待遇的落实。
  (五)市财政局负责财政专户管理,确保医疗补助经费按时足额拨付到位。
  (六)市审计局要加强对医疗补助经费的审计。
  六、其它
  (一)非财政统发工资的单位应按时足额缴纳医疗补助经费,因单位中断缴费或者欠缴医疗补助经费造成公务员医疗待遇减少的部分,由参保人员所在单位负担。
  (二)市医疗保险经办机构负责制定市直机关公务员医疗补助结算办法。公务员医疗补助经费年度如有超支,超支部分由市财政予以补助。
  (三)公务员医疗补助水平要随我市经济发展作相应调整。
  (四)本办法由市劳动和社会保障局负责解释。
  (五)本办法从2006年1月1日起施行。
  


上海市房产税实施细则

上海市政府


上海市房产税实施细则
上海市政府



第一条 根据国务院发布的《中华人民共和国房产税暂行条例》第十条的规定,结合本市具体情况,制定本细则。
第二条 房产税在本市市区、金山卫石化地区、县城、建制镇和高桥、桃浦、安亭工业区开征,在开征区域内的房产,均依照本细则缴纳房产税。
第三条 房产税由产权所有人缴纳。产权属于全民所有的,由经营管理的单位缴纳。产权出典的,由承典人缴纳。产权所有人、承典人不在本市或产权未确定及租典纠纷未解决的,其代管人或使用人缴纳。个人共有的房产,由共有人推定代表缴纳。房产产权转移时,承受人应督促原产
权所有人缴清各期税款,否则由产权承受人负责缴纳。
第四条 房产税由房产所在地的税务机关征收。纳税义务人在本市范围内跨区、县设立的各类分支机构和其他房产,凡财务上不是独立核算的,可由总机构或产权所有人所在地税务机关合并征收。
第五条 房产税依照房产原值一次减除百分之二十的余值计算缴纳。房产原值包括房屋不可分割的附属设备,没有房产原值或原值明显不合理、不足为依据的,由当地税务机关参考同类房产核定。房产出租的,以房产租金收入为房产税的计税依据。
第六条 房产税的税率,依照房产余值或计税价格计征的,年税率为百分之一点二;依照房产租金收入计征的,税率为百分之十二。
第七条 下列房产免纳房产税:
一、国家机关、人民团体、军队自用的房产;
二、由国家财政部门拨付事业经费的单位自用的房产;
三、宗教寺庙、公园、名胜古迹自用的房产;
四、个人所有非营业用的房产;
五、经财政部或市人民政府批准免税的房产。
第八条 除本细则第七条规定者外,纳税人纳税确有困难的,可由市税务局确定,定期减征或者免征房产税。
第九条 房产税按年征收,分期缴纳,规定期限为:
(一)企业、机关、事业、军队等纳税单位每季度缴纳一期,每期在季度的第二个月按当地税务机关规定日期缴纳入库。
(二)房产管理部门每月缴纳一期,每期税款在次月十五日前缴纳入库;但每年十二月份的税款应在当月二十五日前先行估缴入库,下年度一月十五日前结算退补。
(三)个人每半年缴纳一期,上半年在四月份,下半年在十月份,按当地税务机关规定的日期缴纳入库;个人出租非居住用房可以分月、分季或全年一次缴纳,但不能跨年度预征税款。
第十条 各企业的房产、包括租入房屋改良工程中的改建、扩建部分,凡应列入企业固定资产管理的,均按本细则第六条规定的房产余值计算纳税。
机关、事业、军队等单位和个人出租的自有房产及房产管理部门出租的公有房产,均按租金收入计算纳税。
个人自有自用营业的房产,也按本细则第六条规定的房产余值计算纳税,无法计算房产余值的按税务机关核定的计税价格纳税。
第十一条 各单位以及基本建设单位新建、扩建、翻建的房屋,从建成验收的次月起缴纳房产税;未办验收手续而已经动用的,自动用的次月起缴纳房产税。在会计帐面上尚未列有价格的,可先按基建计划价格计算纳税,入帐后改按帐面价格计算,已纳税款的差额部分不再退补。
第十二条 纳税单位在房产税征收日期前调入、调出、买卖房产的,其调(卖)出前,包括调(卖)出的当月份应纳的税款,由调(卖)出单位交纳;调(买)入单位从调(买)入的次月起计算纳税。自下一个纳税期起分别调整税额。
第十三条 房产税的征收管理,依照《上海市税收征收管理暂行条例实施办法》办理。
第十四条 本细则在实施中的具体问题,由上海市税务局负责解释。
第十五条 本细则自一九九一年二月二日起施行。



1986年12月23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