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于同意新疆维吾尔自治区与哈萨克斯坦共和国等周边国家开展两日游和七日游活动的函

作者:法律资料网 时间:2024-06-16 22:32:18   浏览:9081   来源:法律资料网
下载地址: 点击此处下载

关于同意新疆维吾尔自治区与哈萨克斯坦共和国等周边国家开展两日游和七日游活动的函

国家旅游局


关于同意新疆维吾尔自治区与哈萨克斯坦共和国等周边国家开展两日游和七日游活动的函
国家旅游局


(1992年6月16日 国家旅游局)


新疆维吾尔自治区人民政府:
国务院已原则同意你区与哈萨克斯坦共和国等周边国家开展两日游和七日游活动,并授权我局函复如下:
一、两日游和七日游以自治区旅游局为主管部门,承办单位分别是霍城县旅行社和新疆海外旅游总公司。
二、我方参游人员必须是在新疆维吾尔自治区有常驻户口的居民。
三、双方参加七日游人员应持用本国护照或代替护照的国际旅行证件,对方人员不能持用身份证加附页。参加两日游的我方人员可持用一次有效入出境通行证,返回时由边防检查部门收回。
四、我方参加七日游人员应按规定以外汇或外汇人民币购买机票。
五、其他有关问题参照《关于中苏边境地区开展自费旅游业务的暂行管理办法》(旅国际字(1989)第141号)办理。
六、开展两日游和七日游业务是政策性很强的工作,请你区有关部门切实加强管理,防止敌对势力借机进行民族分裂等非法活动。



1992年6月16日
下载地址: 点击此处下载

吉林市人民政府关于公布第六批废止的行政规章、政府文件、部门文件的决定

吉林省吉林市人民政府


吉林市人民政府令

                   第179号

  《吉林市人民政府关于公布第六批废止的行政规章、政府文件、部门文件的决定》,已经2006年12月27日吉林市人民政府第13届68次常务会议讨论通过,现予发布,自发布之日起施行。


                                  代市长 张晓霈
                                  2006年12月29日





吉林市人民政府关于公布第六批废止的行政规章、废止修改的政府文件、部门文件的决定

  为促进我市经济发展软环境建设,在前几次清理规章、规范性文件的基础上,我市进一步对现行规章、规范性文件进行了清理。市政府决定,公布第六批废止的行政规章2件、废止政府文件、部门文件46件。

  附件:1、第六批废止的行政规章目录(2件)
     2、第六批废止的政府文件、部门文件目录(46件)




附件1

第六批废止的行政规章目录(2件)

       序号     文件名称      文号   发布机关
       1  吉林市人事争议仲裁办法  市政府110号令  市政府
       2 吉林市灾害事故应急救援办法 市政府149号令  市政府



附件2

第六批废止的政府文件、部门文件目录(46件)

序号 规范性文件名称 文号 发布机关
1 吉林市人民政府关于进一步规范施工企业参加社会保险有关问题的通知 吉市政函[2003]75号 市政府
2 关于强化控制指标稳定安全生产形势的紧急通知 吉市安委字[2005]8号 安监局
3 关于开展安全专项检查的紧急通知 吉市安委字[2005]13号 安监局
4 关于加强烟花爆竹经营安全监督管理工作的通知 吉市安委字[2005]14号 安监局
5 关于加强重大事故隐患整改工作的通知 吉市安委办字[2005]13号 安监局
6 关于坚决制止桦甸溜河地区非法采矿活动的紧急通知 市安委办明电[2005]20号 安监局
7 关于做好职业卫生情况调查的通知 吉市安办字[2006]5号 安监局
8 关于印发2006年吉林市危险化学品、烟花爆竹、非煤矿山安全专项整治方案的通知 吉市安办字[2006]6号 安监局
9 关于转发吉林省安全生产监督管理局《关于全省非煤矿山企业安全生产许可证申请受理及颁发情况的通报》的通知 吉市安监字[2005]9号 安监局
10 吉林市人民政府办公厅关于召开全市安全生产工作会议的通知 吉市政办电[2005]9号 安监局
11 关于召开全市非煤矿山安全生产工作(调度)会的通知 吉市安监字[2005] 12号 安监局
12 关于制定和报送生产安全事故应急预案的通知 吉市安监字[2005]21号 安监局
13 关于印发吉林市非煤矿山和危险化学品消除重大事故隐患强化安全专项整治行动方案的通知 吉市安监字[2005]23号 安监局
14 关于印发《安全生产监督管理局2005年二季度工作要点的通知》 吉市安监字[2005]24号 安监局
15 转发省安监局关于举办首届吉林安全生产论坛的通知 吉市安监字[2005]25号 安监局
16 转发省安监局、省总工会《关于开展劳动防护用品专项监督检查的通知》的通知 吉市安监联字[2005]48号 安监局
17 关于开展“夯实基础,提升质量,开创安全监管工作新局面大讨论”的通知 吉市安监字[2005]56号 安监局
18 关于开展清查放射源专项行动和加强放射源安全监督管理工作的通知 吉市安监字[2002]11号 安监局
19 关于开展2005年“安全生产月”活动的通知 吉市安监联字[2005]1号 安监局
20 关于加强春季安全生产工作的通知 吉市安委字[2005]4号 安监局
21 吉林市建(构)物拆除工程管理暂行办法 吉市建办[1998]15号 建委
22 关于吉林市房地产开发项目审批程序的规定 吉市建联字[1998]1号 建委
23 关于建设工程设计审查的通知 吉市建联字[1999]1号 建委
24 关于印发《吉林市民用建筑工程综合验收管理办法》的通知 吉市建办字[2000]2号 建委
25 关于勘察设计费实行统一管理的通知 吉市建办字[2002]12号 建委
26 关于建筑工程施工图设计文件审查的通知 吉市建办字[2000]1号 建委
27 关于市政工程施工图设计文件审查的通知 吉市建办字[2001]5号 建委
28 关于印发《吉林市建设工程现场文明施工管理办法》的通知 吉市建办字[2001]29号 建委
29 关于加强吉林市建筑工程施工图设计文件审查管理的通知 吉市建办字[2002]65号 建委
30 关于加强建筑安全防护品监督管理的通知 吉市建办字[2002]33号 建委
31 关于加强对施工现场食堂卫生管理的通知 吉市建办字[2003]20号 建委
32 关于明确吉林市建设工程劳动保险费用缴付办法和标准的通知 吉市建办字[2003]48号 建委
33 关于进一步规范吉林市建设工程劳动保险费缴付标准的补充通知 吉市建办字[2003]71号 建委
34 关于进一步完善吉林市建筑工程施工图设计文件审查制度的通知 吉市建办字[2003]111号 建委
35 关于进一步加强建设工程劳动保险费用统一管理工作的通知 吉市建字[2004]12号 建委
36 吉林市城市房屋拆除工程管理暂行办法 吉市建字[2004]38号 建委
37 吉林市房屋拆除工程项目公开竞价拍卖暂行办法 吉市建字[2004]39号 建委
38 吉林市拆迁裁决工作规程 吉市建字[2004]45号 建委
39 吉林市房屋拆除工程施工安全管理实施细则 吉市建字[2004]58号 建委
40 关于开展全市建筑起重机械设备使用登记的通知 吉市建字[2004]71号 建委
41 关于进一步加强全市建设工程安全生产管理的通知 吉市建字[2005]3号 建委
42 关于加强测绘产品质量监督的决定 吉市建测字[1998]6号 规划局
43 关于发布《吉林市测绘 项目立项(备案)和开工管理暂行规定》的通知 吉市建测字[1999]1号 规划局
44 吉林市水利局关于开展河道清理整顿的通知 吉市水[2006]83号 水利局
45 吉林市房地产管理局房产经营企业综合管理暂行规定 吉市房字[2005]14号 房产局
46 关于进行供热质量、服务检查的实施方案 吉市房字[2005]99号 房产局

浙江省专利保护条例

浙江省人大常委会


浙江省专利保护条例


浙江省第十届人民代表大会常务委员会公告第47号

  《浙江省专利保护条例》已于2005年9月30日经浙江省第十届人民代表大会常务委员会第二十次会议修订通过,现将修订后的《浙江省专利保护条例》公布,自2005年11月1日起施行。
浙江省人民代表大会常务委员会
2005年9月30日

浙江省专利保护条例


(1998年12月15日浙江省第九届人民代表大会常务委员会第九次会议通过2005年9月30日浙江省第十届人民代表大会常务委员会第二十次会议修订)

  第一章总则
第一条为加强专利保护,维护专利权人及公众的合法权益,鼓励发明创造,形成自主知识产权,促进专利实施,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专利法》、《中华人民共和国专利法实施细则》以及其他有关法律、法规,结合本省实际,制定本条例。
第二条在本省行政区域内从事与专利管理、保护有关的活动,适用本条例。
第三条省人民政府管理专利工作的部门负责本省行政区域内的专利管理与保护工作。
设区的市人民政府管理专利工作的部门负责本行政区域内的专利管理与保护工作。
县(市、区)人民政府管理专利工作的部门依照本条例规定的职责,负责有关的专利管理与保护工作。
科技、工商、公安、海关、经济贸易等有关行政管理部门,依照各自职责共同做好专利管理与保护工作。
第四条县级以上人民政府管理专利工作的部门应当根据需要配备一定数量的专职人员,从事专利管理与保护的具体工作。
第二章专利管理与保护
第五条县级以上人民政府设立专利专项资金,用于下列事项:
(一)为申请发明等专利提供经费补助;
(二)专利人才培训;
(三)专利工作试点示范;
(四)促进专利技术实施和产业化;
(五)对有重大贡献的发明人或者设计人给予奖励;
(六)支持国外专利的取得和国际间专利交流与合作;
(七)其他事项。
第六条县级以上人民政府管理专利工作的部门应当加强对企业专利工作的指导,促进企业技术创新,形成自主知识产权。
第七条县级以上人民政府鼓励单位和个人根据需要将其具备条件的发明创造申请国外专利,管理专利工作的部门给予必要的指导。申请国外专利不得泄露国家秘密。
县级以上人民政府应当组织开展国际间专利交流与合作,介绍、引进适应我省经济与社会发展需要的国外专利技术。
第八条发明创造的发明人、设计人获得的专利,可以作为其相关专业技术资格评定等的成果业绩项目。
第九条任何单位和个人未经许可不得非法实施他人专利,不得假冒他人专利,不得以非专利产品、方法冒充专利产品、方法。
任何单位和个人不得为假冒他人专利或者冒充专利产品、方法的行为提供资金、场所、运输工具、生产设备等便利条件。
任何单位和个人都有权向管理专利工作的部门检举专利违法行为。对举报有功人员,由管理专利工作的部门予以奖励。
第十条国有资产占有单位在转让专利申请权、专利权之前或者作为法人在变更、终止以及资产重组、产权变更之前需要对专利资产进行作价的,应当按照国家有关规定进行专利资产评估。
第十一条鼓励企业、事业单位和个人在技术开发、进出口贸易或者以专利权作价出资设立企业时,进行专利检索。
政府资助的研究开发、成果转化或者技术改造项目和政府立项的技术进出口贸易以及以专利技术申报政府科学技术进步奖的,申请人或者申报人应当提交专利检索报告或者相关证书。
第十二条利用广告宣传专利产品、专利方法的专利权人和被许可实施专利的单位和个人,应当向广告经营者和发布者提供有效专利证明文件;被许可实施专利的单位和个人还应当提供有关专利实施许可合同副本。
广告经营者和发布者应当依法查验有关证明文件,对未能提供有效文件的,不得为其设计、制作和发布广告。
第十三条从事专利代理、专利技术贸易、专利资产评估、专利信息检索、专利咨询等专利服务的中介机构应当依法办理登记注册手续,方可从事专利中介服务。
专利中介服务机构及其工作人员,应当依法开展专利中介服务,不得出具虚假的专利检索、专利资产评估、专利信息咨询等报告,不得与他人串通,损害国家、集体或者第三人利益,不得欺骗、胁迫当事人订立与专利有关的合同。
管理专利工作的部门应当加强对专利中介服务机构及其工作人员的指导和监督。
第十四条专利权人及其利害关系人,发现进出境货物涉嫌侵犯其专利的,可以按照《中华人民共和国知识产权海关保护条例》等规定,请求海关实施保护措施。
第十五条展览会、展示会、推广会、交易会等会展的举办者,对标明专利标记和专利号的参展产品或者技术,应当查验其展品的专利证书或者专利许可合同等有效证明。对不能提供有效证明的,不得允许其以专利产品、专利技术的名义参展。
管理专利工作的部门负责会展中涉及专利产品或者专利技术的监督管理。管理专利工作的部门有证据确认参展者有专利侵权、假冒他人专利、冒充专利等行为的,可以责令撤展并依法处理;参展者有异议并提供担保的,可以暂不撤展,待会展结束后,由管理专利工作的部门调查清楚后依法处理。
会展举办者、参展者应当协助和配合管理专利工作的部门查处专利违法行为,不得拒绝或者阻碍。
第三章专利纠纷的处理
第十六条专利纠纷由当事人协商解决,也可以由双方当事人申请县级以上人民政府管理专利工作的部门调解。调解达成协议的,纠纷双方当事人应当自觉履行。
第十七条专利侵权纠纷的当事人不愿意协商或者协商不成的,可以向人民法院起诉,也可以请求侵权行为地或者被请求人所在地的设区的市人民政府管理专利工作的部门处理。
涉外专利侵权纠纷和跨设区的市的专利侵权纠纷的处理由省人民政府管理专利工作的部门负责,必要时可以指定设区的市人民政府管理专利工作的部门处理。
专利管理量大又有实际处理能力的县(市、区)人民政府管理专利工作的部门可以受省、设区的市人民政府管理专利工作的部门的委托处理本行政区域内的专利侵权纠纷。
第十八条请求管理专利工作的部门处理专利侵权纠纷,应当符合下列条件:
(一)请求人是专利权人或者利害关系人;
(二)有明确的被请求人和具体的请求事项、事实和理由;
(三)当事人事先无仲裁协议或者事后未达成仲裁协议;
(四)当事人未向人民法院提起诉讼;
(五)属于管理专利工作的部门管辖范围。
请求管理专利工作的部门处理专利侵权纠纷,应当递交请求书。
第十九条管理专利工作的部门应当在收到请求书之日起七日内作出是否受理的决定,并通知请求人。管理专利工作的部门决定受理的,应当在受理之日起七日内通知被请求人答辩。
被请求人应当在收到答辩通知后十五日内提交答辩书和有关证据。被请求人逾期不提交答辩书的,不影响处理程序的进行。
第二十条专利侵权纠纷立案后,被请求人在答辩期内向国家专利复审委员会提出专利权无效宣告请求的,可以申请管理专利工作的部门中止处理,但请求人应当在管理专利工作的部门指定的合理期限内提交专利复审委员会出具的受理通知书。
有下列情形之一的,经管理专利工作的部门审查可以不中止处理:
(一)属于发明专利权纠纷的;
(二)专利权人出具的国务院专利行政部门作出的实用新型检索报告,未发现导致涉案实用新型丧失新颖性、创造性的;
(三)涉案实用新型或者外观设计专利权已经过专利复审委员会审查,维持专利权有效或部分有效的;
(四)被请求人提出宣告专利权无效所提供的证据或者依据的理由明显不充分的;
(五)被控侵权产品明显不属于涉案专利保护范围的;
(六)根据国家有关规定不应当中止处理的其他情形。
第二十一条管理专利工作的部门处理专利侵权纠纷案件,可以按照规定程序行使下列职权:
(一)询问有关当事人和证人;
(二)查阅、复制与案件有关的合同文本、账册和其他原始凭证等资料;
(三)现场检查、摄录与案件有关的物品;
(四)根据需要委托有关单位或者专家进行技术检测、鉴定。
管理专利工作的部门处理专利侵权纠纷案件时,可以按照规定程序对可能灭失、转移的具有证据意义的物品予以清点登记,并暂予保存。
第二十二条管理专利工作的部门处理专利侵权纠纷案件,应当在受理之日起三个月内作出处理决定。因特殊情况需要延长的,应当报经上一级管理专利工作的部门批准,但延长期限最长不得超过三个月。中止期间不计算在处理期限之内。
省人民政府管理专利工作的部门因特殊情况需要延长处理期限的,由部门负责人批准。
第四章专利违法行为的查处
第二十三条对下列行为,由省、设区的市人民政府管理专利工作的部门依职权进行查处:
(一)假冒他人专利的;
(二)以非专利产品冒充专利产品、以非专利方法冒充专利方法的;
(三)管理专利工作的部门或者人民法院作出的认定侵权成立的处理决定或者判决生效后,侵权人再次侵犯该项专利权的;
(四)其他违反专利管理秩序的行为。
第二十四条管理专利工作的部门查处专利违法案件时,可以行使本条例第二十一条第一款规定的职权。
管理专利工作的部门查处专利违法案件时,经本部门负责人批准,可以封存或者暂扣与专利违法案件有关的产品、材料、专用工具和设备等物品。管理专利工作的部门对被封存、暂扣的物品,应当妥善保管,不得使用,不得收取或者变相收取保管费用。被封存、暂扣的物品因保管不善造成损坏、损失或者灭失的,管理专利工作的部门应当依法赔偿。
第二十五条管理专利工作的部门处理专利违法行为的期限适用本条例第二十二条的规定。
第五章法律责任
第二十六条违反本条例第九条第一款规定,非法实施他人专利的,由管理专利工作的部门责令侵权人立即停止侵权行为;对产品的侵权部分和直接用于专利侵权的专用工具、设备等物品可以予以消除、销毁或者收缴,但侵权纠纷处理过程中,当事人达成和解协议的除外。
第二十七条违反本条例第九条第一款规定,假冒他人专利的,由管理专利工作的部门责令改正并予公告,没收违法所得,可以并处违法所得三倍以下的罚款,没有违法所得的,可以处五万元以下的罚款;构成犯罪的,依法追究刑事责任。
第二十八条违反本条例第九条第一款规定,以非专利产品冒充专利产品、以非专利方法冒充专利方法的,由管理专利工作的部门责令改正并予公告,可以处五万元以下的罚款;对冒充专利标记,予以收缴并销毁,对现存产品上的冒充专利标记予以清除;冒充专利标记与产品难以分离的,收缴并销毁其产品。
第二十九条违反本条例第九条第二款规定,明知或者应知对方为假冒他人专利、冒充专利,为其提供资金、场所、运输工具、生产设备等便利条件的,由管理专利工作的部门责令限期改正,并可处以二万元以下的罚款。
第三十条违反本条例第十二条规定的,由工商行政管理部门依法处理。
第三十一条违反本条例第十三条第二款规定的,由专利中介服务机构所在地的设区的市人民政府管理专利工作的部门给予警告、没收违法所得,可以并处违法所得一至三倍的罚款;没有违法所得的,可以并处二万元以下的罚款。
第三十二条有本条例第二十三条第(三)项规定行为的,由管理专利工作的部门责令改正并予公告,没收违法所得,可以并处违法所得三倍以下的罚款,没有违法所得的,可以处五万元以下的罚款。
第三十三条违反本条例第二十一条、第二十四条规定,有关单位或者个人擅自启封、转移、处理被保存、封存、暂扣物品的,由管理专利工作的部门责令改正,并可处以一千元以上一万元以下或者被转移、处理物品价值一倍以上三倍以下的罚款。
第三十四条本条例规定的行政处罚由省、设区的市人民政府管理专利工作的部门实施,也可以由省、设区的市人民政府管理专利工作的部门委托专利管理量大又有实际处理能力的县(市、区)人民政府管理专利工作的部门实施。
第三十五条拒绝、阻碍管理专利工作的部门工作人员依法执行公务的,由公安机关按照《中华人民共和国治安管理处罚法》的规定给予处罚。
第三十六条管理专利工作的部门工作人员玩忽职守、滥用职权、徇私舞弊、索贿受贿的,由所在单位或者有关主管机关给予行政处分;构成犯罪的,依法追究刑事责任。
第六章附则
第三十七条本条例自2005年11月1日起施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