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京市消防条例(2011修订)

作者:法律资料网 时间:2024-07-01 05:58:43   浏览:8825   来源:法律资料网
下载地址: 点击此处下载

北京市消防条例(2011修订)

北京市人大常委会


北京市第十三届人民代表大会常务委员会公告第17号


  《北京市消防条例》已由北京市第十三届人民代表大会常务委员会第二十五次会议于2011年5月27日修订,现予公布,自2011年9月1日起施行。


   北京市第十三届人民代表大会常务委员会

   2011年5月27日


北京市消防条例


(1996年9月6日北京市第十届人民代表大会常务委员会第三十次会议通过  1998年9月17日北京市第十一届人民代表大会常务委员会第五次会议修订  2002年3月29日北京市第十一届人民代表大会常务委员会第三十三次会议修正  2011年5月27日北京市第十三届人民代表大会常务委员会第二十五次会议修订)

  目   录

  第一章 总  则

  第二章 消防安全责任

  第三章 火灾预防

  第四章 宣传教育

  第五章 消防组织

  第六章 灭火救援

  第七章 监督检查

  第八章 法律责任

  第九章 附  则

  第一章 总  则

  第一条 为了预防火灾和减少火灾危害,加强应急救援工作,保护人身、财产安全,维护公共安全,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消防法》和有关法律、行政法规,结合本市实际情况,制定本条例。

  第二条 本市行政区域内的机关、团体、企业、事业等单位及个人,应当遵守本条例。

  森林、军事设施、铁路、民航、矿井地下部分的消防工作,国家另有规定的,从其规定。

  第三条 消防工作贯彻预防为主、防消结合的方针,按照政府统一领导、部门依法监管、单位全面负责、公民积极参与的原则,实行消防安全责任制,建立健全社会化的消防工作网络。

  第四条 市和区、县人民政府领导本行政区域内的消防工作,制定消防事业发展专项规划并纳入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规划,确定本级人民政府有关部门和下级人民政府的消防安全职责,将消防事业经费纳入财政预算,并随着经济社会发展逐步增加。

  第五条 市和区、县公安机关对本行政区域内的消防工作实施监督管理,并由本级公安机关消防机构负责实施。

  公安派出所依照国家和本市的规定,开展日常消防监督检查,依法处理消防安全违法行为,指导辖区内的单位、居民委员会、村民委员会落实消防安全措施。

  公安机关消防机构与公安派出所应当在人民政府和公安机关领导下明确职责范围,互相配合,共同做好消防监督工作。

  第六条 机关、团体、企业、事业等单位应当依法履行法律、法规规定的单位消防安全职责,对本单位的消防安全负责。

  有固定经营场所的个体工商户应当遵守《中华人民共和国消防法》和本条例关于单位消防安全职责的规定。

  第七条 消防协会和其他有关行业协会应当建立健全行业消防安全自律机制和管理制度,制定从业规范,宣传消防法律、法规和专业知识,培训相关从业人员,对消防技术服务机构和相关单位的消防工作进行指导。

  第八条 本市鼓励有关企事业单位、科研机构开展消防科学技术研究和创新,鼓励消防组织运用先进科技成果提升灭火救援能力。

  第二章 消防安全责任

  第九条 市和区、县人民政府应当履行下列消防安全职责:

  (一)建立健全防火安全委员会和消防工作联席会议制度,研究并协调解决消防工作中的重大问题;

  (二)保障公共消防设施建设和消防业务经费的投入;

  (三)制定并组织实施年度及重点防火期消防工作计划;

  (四)组织政府有关部门开展消防安全检查;

  (五)对下一级人民政府完成年度消防安全责任目标情况进行考核、评比;

  (六)对本级人民政府有关部门履行消防安全职责的情况进行监督检查;

  (七)其他依法应当履行的消防安全职责。

  市和区、县人民政府防火安全委员会组织、指导、监督本级人民政府有关部门和下级人民政府履行消防工作职责,协调消防基础设施建设、消防组织建设等重大事项,督促重大火灾隐患整改。

  教育、民政、住房和城乡建设、市政市容、交通、农业、水务、商务、文化、卫生、文物、民防、旅游等行政部门按照各自职责负责消防管理的相关工作。

  乡镇人民政府和街道办事处应当依照法律、法规、规章的规定和上级人民政府的部署,统筹负责本辖区的消防安全工作;建立消防安全管理领导机制,监督辖区内政府部门的消防监督管理工作,指导辖区内单位、居民委员会、村民委员会履行各自的消防安全职责。

  第十条 公安机关消防机构应当履行下列消防安全职责:

  (一)开展消防法律、法规宣传,根据需要指导单位开展消防演练;

  (二)依法实施建设工程消防设计审核、消防验收、备案和抽查,以及公众聚集场所投入使用、营业前的消防安全检查;

  (三)制定灭火预案并进行实地演练,实施火灾扑救和相关应急救援,依法调查火灾事故;

  (四)实施消防监督检查,依法处理消防安全违法行为,督促火灾隐患整改,及时报告、通报重大火灾隐患;

  (五)对公安派出所开展日常消防监督检查工作进行指导,定期对公安派出所民警进行消防监督业务培训;

  (六)对专职消防队、志愿消防队等消防组织进行业务指导;

  (七)其他依法应当履行的消防安全职责。

  第十一条 居民委员会、村民委员会应当确定消防安全管理人,组织居民、村民制定防火安全公约,开展消防宣传教育,根据需要建立志愿消防队,建立消防安全联防制度。

  第十二条 单位应当履行下列消防安全职责:

  (一)落实消防安全责任制,制定本单位的消防安全制度、消防安全操作规程,制定灭火和应急疏散预案并组织演练;

  (二)按照国家标准、行业标准配置消防设施、器材,设置消防安全标志,并定期组织检验、维修,确保完好有效;

  (三)按照检测规范对建筑消防设施每年至少进行一次全面检测,确保完好有效,不具备检测条件的应当委托具备相应资质的检测机构进行检测,检测记录应当完整准确,存档备查;

  (四)保障疏散通道、安全出口、消防车通道畅通,保证防火防烟分区、防火间距符合消防技术标准;

  (五)组织防火检查,对发现的火灾隐患采取消防安全防范措施,及时消除火灾隐患;

  (六)组织进行有针对性的消防演练,对消防设备操作控制人员、专职和兼职防火人员等重点岗位的人员进行专项培训;

  (七)按照消防技术标准和管理规定,对电器设备、燃气用具及其线路、管路进行检测、维护和管理;

  (八)按照国家标准设置消防控制室,消防控制室的值班人员应当遵守国家和本市消防控制室操作规程,不得擅离职守;

  (九)法律、法规规定的其他消防安全职责。

  单位的主要负责人是本单位的消防安全责任人,对本单位的消防安全工作全面负责。

  第十三条 消防安全重点单位除应当遵守本条例第十二条规定外,还应当履行下列消防安全职责:

  (一)确定消防安全管理人,组织实施本单位的消防安全管理工作;

  (二)建立消防档案,确定消防安全重点部位,设置防火标志,实行严格管理;

  (三)实行每日防火巡查,并建立巡查记录;

  (四)对职工进行岗前消防安全培训,每年至少组织一次消防安全培训,每半年至少组织一次有针对性的消防演练;

  (五)按照电气防火技术标准和管理规定定期对电气防火安全进行检测,检测记录应当完整准确,存档备查。

  第十四条 个人应当履行下列消防安全义务:

  (一)遵守消防法律、法规和消防安全规定;

  (二)遵守单位制定的防火安全责任制度和安全操作规程;(三)维护消防安全、保护消防设施、报告火警;

  (四)按规定接受消防安全教育培训,参加消防演练;

  (五)安全用火、用电、用油、用气;

  (六)对被监护人进行消防安全教育。

  第三章 火灾预防

  第十五条 市公安机关消防机构、市规划行政部门应当会同市发展改革、市住房和城乡建设等行政部门组织编制消防专项规划。消防专项规划应当包括消防安全布局、消防站、消防供水、消防通信、消防车通道、消防装备、消防安全监控系统等内容。消防专项规划经市人民政府批准后由有关行政部门按照各自职责实施,不得擅自变更。

  城乡消防安全布局不适应消防安全要求的,应当及时调整、完善;公共消防设施、消防装备不足或者不适应实际需要的,应当增建、改建、配置或者进行技术改造。

  城市建设、旧城改造应当同步规划、设计、建设公共消防设施。

  第十六条 新建、改建公共供水设施的,建设单位应当按照国家和本市标准同步建设消火栓等消防供水设施。公共供水设施尚未覆盖的区域,区、县人民政府应当组织建设消防取水码头、消防水池等消防储水取水设施。

  公共供水设施的维护管理单位应当保障消防供水设施的正常使用,因检修、施工等原因不能保证消防供水的,应当提前告知所在区、县公安机关消防机构。公安机关消防机构发现消防供水设施不能正常使用的,应当通知维护管理单位及时维护、保养。

  第十七条 在城市地区新建建筑,应当建设一级、二级耐火等级建筑,控制建设三级耐火等级建筑,严格限制建设四级耐火等级建筑。在农村地区新建、改建、扩建公共建筑,应当使用符合耐火等级标准的建筑材料。

  农村居民自建房屋应当符合农村消防规划,建筑物的耐火等级、防火间距、防火分隔和安全疏散应当符合有关消防技术标准。乡镇人民政府及有关政府部门、村民委员会应当对农村居民自建房屋的消防安全进行指导和监督。

  建设、设计、施工、监理单位进行建设、设计、施工、监理应当遵守前两款和建筑耐火等级标准的规定。

  建设工程的消防设计审核、消防验收和备案按照国家有关规定执行。

  第十八条 农村消防基础设施建设应当与村容村貌改造、乡村道路、人畜饮水工程等农村公共基础设施统一规划、建设和管理。

  新建、改建农村道路时,村内主干道的路面宽度及管架、栈桥等设施跨越道路的高度,应当符合消防车辆通行要求。

  第十九条 新建、改建农村自来水管网时,应当按照规定配置消火栓。已有自来水管网但未配置消火栓的村,应当对管网进行改造,并按照规定配置消火栓。没有自来水管网的村,可以利用天然水源设置取水设施;缺乏天然水源的,可以设置消防水池等作为替代水源。

  第二十条 消防安全重点单位应当将本单位消防安全责任人、消防安全管理人的基本情况和消防安全管理制度、应急预案向所在区、县公安机关消防机构备案。

  市和区、县公安机关消防机构对检查中发现或者主动申报的发生火灾可能性较大,以及发生火灾可能造成重大人身伤亡、财产损失的单位,应当进行风险评估,根据评估结果确定消防安全重点单位,并由公安机关报本级人民政府备案。

  第二十一条 建筑物由所有权人直接管理使用的,所有权人应当履行消防安全职责。

  建筑物由所有权人以出租、委托等方式交由他人管理使用的,管理使用人应当履行消防安全职责。所有权人应当与管理使用人签订消防安全协议,监督管理使用人落实消防安全职责和措施,不得向管理使用人提出危及消防安全的要求。

  第二十二条 同一建筑物有两个以上所有权人的,所有权人对各自专有部分履行消防安全职责。对专有部分以外的共有部分,所有权人共同履行消防安全职责。

  第二十三条 对建筑物内共用消防设施和器材进行检测、维修、更新、改造所需的经费,保修期内由建设单位承担;保修期满的,按照物业专项维修资金的管理规定列支;未建立物业专项维修资金的,由业主约定承担;没有约定或者约定不明确的,按照业主专有部分占建筑物总面积的比例确定。

  乡镇人民政府和街道办事处应当对业主约定或者确定共用消防设施和器材维护费用的有关事项给予协调和指导。

  第二十四条 住宅区的物业服务企业或者其他管理人应当做好下列消防安全工作:

  (一)开展日常消防安全宣传教育,提示火灾隐患,组织居民进行灭火和应急疏散演练。

  (二)组织安全巡查,发现火灾隐患及时采取措施。

  (三)对管理区域内的共用消防设施、器材进行维护管理,确保完好有效。

  (四)保障疏散通道、安全出口、消防车通道畅通,划定和设置停车泊位及设施时不得占用、堵塞消防车通道。

  (五)对占用、堵塞、封闭疏散通道、安全出口、消防车通道的行为予以劝阻并督促改正;对拒不改正的,及时向公安机关消防机构或者公安派出所报告。

  (六)对初起火灾采取必要的处置措施。

  第二十五条 高层建筑的管理使用人应当遵守下列消防安全规定:

  (一)成立消防安全组织统一管理消防工作,或者配备防火负责人和从事消防设施管理、维护的专职技术人员;

  (二)按照国家和本市的消防技术标准和管理规定,整改、消除火灾隐患;

  (三)清除高层建筑周边、消防扑救场地上空妨碍登高消防车作业的建筑、设施、设备;

  (四)在出入口、电梯口、防火门等醒目位置设置提示火灾危险性、安全逃生路线、安全出口、消防设施器材使用方法的明显标志和警示标语;

  (五)设置安全疏散路线指导图;

  (六)不得生产、经营、储存易燃易爆危险品;

  (七)需要暂时停用消防设施、器材的,采取有效替代措施;停用消防设施、器材超过24小时的,报告所在地公安机关消防机构。

  本市倡导高层建筑的管理使用人配备缓降器、软梯、救生袋和防毒面具等避难救生设施;倡导高层建筑的管理使用人自备救生绳、口哨、手电筒等自救工具。

  第二十六条 人防工程和普通地下室的管理使用人应当遵守下列消防安全规定:

  (一)维修消防设施时采取有效的替代措施;

  (二)不得生产、经营、储存易燃易爆危险品;

  (三)不得占用安全出口外的人员疏散场地;

  (四)不得使用液化石油气;

  (五)不得变更规划使用功能。

  第二十七条 建设工程的施工单位对建设工程施工现场的消防安全负责,并遵守下列规定:

  (一)确定施工现场的主要负责人作为消防安全责任人,负责施工现场的消防安全工作,并指定专人负责日常消防安全管理工作。

  (二)建立健全用火用电管理制度,规范用火用电管理,确保安装电气设备、进行电焊气焊等作业由培训合格并取得资格证书的人员按照标准规范操作;临时用电设备和电线符合产品质量标准。

  (三)设置临时消防车通道并保证临时消防车通道的畅通;不得在临时消防车通道上堆物、堆料或者挤占临时消防车通道。

  (四)按照消防安全管理规定存放、保管、使用施工材料。

  (五)施工暂设和安全网、围网、施工保温材料符合消防安全规范,不得使用易燃、可燃材料,不得在建设工程内设置宿舍。

  (六)配置消防器材,设置临时消防给水系统。对建筑高度超过24米的建设工程,随施工进度设置消防竖管等临时消防供水设施;在正式消防给水系统投入使用前,不得拆除或者停用临时消防供水设施。

  建设工程施工实行总承包和分包的,由总承包单位对施工现场的消防安全实行统一管理,分包单位负责分包范围内施工现场的消防安全,并接受总承包单位的监督管理。

  建设工程的施工单位在开工前应当将施工组织设计、施工现场消防安全措施和保卫方案向公安机关消防机构备案。

  第二十八条 人员密集场所的经营管理人应当做好下列消防安全工作:

  (一)设置符合标准且标志明显的安全出口和疏散通道,配备应急广播、应急照明等消防设施和器材;

  (二)有关工作人员应当掌握火灾应急预案的内容,熟练使用消防设施和器材,了解安全出口和疏散通道的位置及本岗位的应急救援职责;

  (三)向进入场所的人员开展应急疏散宣传提示;

  (四)使用天然气、液化石油气的场所,应当安装浓度检测报警装置;

  (五)发生火灾时,立即组织、引导在场人员疏散。

  第二十九条 生产、储存、经营易燃易爆危险品的场所不得与居住场所设置在同一建筑物内,并应当与居住场所保持安全距离。

  生产、储存、经营其他物品的场所一般不得与居住场所设置在同一建筑物内;确需设置在同一建筑物内的,应当符合国家和本市工程建设消防技术标准,生产经营区域与生活区域应当采取防火分隔措施,分别设置安全出口和疏散通道。

  第三十条 不可移动文物、历史建筑的管理使用人应当建立健全火源、电源和易燃易爆危险品管理制度,并遵守下列消防安全规定:

  (一)按照消防安全规定设置禁止烟火的标志;

  (二)在宗教场所确需进行点灯、烧纸、焚香等宗教活动的,应当采取有效防火措施;

  (三)按照电气安全技术规程安装、使用电器设备,保证用电安全;

  (四)在保护范围内禁止存放易燃可燃物品;

  (五)按照消防安全规定安装避雷设施、设置消防通道和消防供水设施,在收藏、陈列珍贵文物的重点要害部位安装自动报警与灭火设施;

  (六)保持保护区通道、出入口畅通,不得堵塞和占用。

  第三十一条 进行城市轨道交通工程建设应当同步设计、建设公安消防站。城市轨道交通工程建设、装饰装修应当使用符合耐火等级规定的建筑材料。

  城市轨道交通运营单位应当建立重点部位的消防安全管理制度,配备与城市轨道交通消防安全相适应的专业灭火、救援设备,对工作人员开展消防应急救援和人员疏散知识技能的培训;不得在车站内存放易燃易爆危险品。

  第三十二条 食品生产加工、餐饮服务企业和单位食堂,应当按照本市有关规范对集烟罩、排油烟管道等集排油烟设施进行清洗。

  第三十三条 农村集市的主办者应当制定消防安全管理制度,确定消防管理人员,配备消防器材,保证疏散通道和消防车通道畅通;没有主办者的,集市的消防安全工作由所在地村民委员会负责。

  第三十四条 村民委员会应当成立防火安全小组,确定消防安全员,健全消防工作制度,建立消防工作档案,开展消防安全检查、巡查,及时消除火灾隐患,发生火灾时及时组织扑救。

  村民委员会应当制定消防宣传教育计划,指导在农村地区居住的人员做好下列防火工作:

  (一)不在村内道路上堆物、堆料或者搭设棚屋;

  (二)不在林地附近、架空高压输电线路和通讯线路下方堆放可燃物或者燎荒;

  (三)毗邻林地居住的人员使用明火时采取必要的防火措施。

  第三十五条 任何单位和个人不得实施下列行为:

  (一)埋压、圈占、损毁、挪用消防设施和器材;

  (二)超负荷用电,安装不合规格的保险丝、保险片;

  (三)擅自拆改、安装燃气设施和用具;

  (四)利用住宅生产、经营、储存易燃易爆危险品,在阳台堆放易燃易爆危险品;

  (五)在公共通道、楼梯、安全出口等部位堆物、堆料或者搭设棚屋;

  (六)占用消防车通道。

  第三十六条 消防车通道应当设置明显标志。消防车通道标志式样由市公安机关消防机构统一制定。建筑物附属的消防车通道标志由建筑物的管理使用单位设置;其他区域的消防车通道标志由区、县公安机关消防机构根据需要设置。有条件的地区应当设置消防车通道标线。

  任何单位和个人不得擅自改变消防车通道用途或者设置妨碍消防车通行和火灾扑救的障碍物。

  公安消防队在灭火救援时,有权强制清理占用消防车通道的障碍物。

  第三十七条 消防产品质量认证、消防设施检测、消防安全监测等消防技术服务机构和执业人员,应当依法获得相应的资质、资格,并自依法获得相应资质、资格之日起30日内向市公安机关消防机构备案,市公安机关消防机构应当将依法备案并具备合法经营资质的消防技术服务机构名录向社会公布。

  消防技术服务机构应当具备与开展业务相适应的人员、设施、设备和场地,建立健全管理制度和服务质量规范,依法出具证明文件,对服务质量负责。

  第三十八条 本市鼓励、引导公众聚集场所和生产、储存、运输、销售易燃易爆危险品的企业投保火灾公众责任保险;鼓励保险机构承保火灾公众责任保险;鼓励保险机构开展消防安全技术、产品的研发和应用。

  保险机构在承保前,应当对投保单位进行火灾风险评估;承保后,应当对投保单位的消防安全状况进行检查,及时向被保险人提出消除不安全因素和隐患的书面建议,指导被保险人加强火灾预防。保险机构有权根据被保险人履行消防安全职责和火灾事故发生情况调整保险费率。

  公安、文化、商务、财政等行政部门应当制定火灾公众责任保险投保、承保的鼓励、支持办法。

  第三十九条 禁止在设置禁火标志的场所及其他具有火灾、爆炸危险的场所吸烟、使用明火。因施工等特殊情况需要使用明火作业的,应当按照规定事先办理单位内部审批手续,采取相应的消防安全措施;作业人员应当遵守消防安全规定。

  第四十条 市和区、县人民政府应当组织建设消防安全监控系统,完善火灾防范和预警机制。

  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市级文物保护单位,高层公共建筑,人防工程,轨道交通运营单位,人员密集场所,生产、储存、经营易燃易爆危险品的场所和按照建筑设计防火规范应当安装自动消防设施的其他建筑,应当按照消防安全标准建设实时监控设施,并按照规定向公安机关消防机构报送信息。

  市和区、县公安机关消防机构负责单位消防实时监控设施建设、使用、维护的日常监督工作,并依托消防安全监控系统做好消防安全监测和相关信息的汇集、储存、分析、传输工作。

  第四十一条 在消防安全领域有国家标准、行业标准的,应当执行国家标准、行业标准。没有国家标准、行业标准,需要在本市范围内明确消防安全标准的,由市质量技术监督部门会同市公安机关消防机构、市住房和城乡建设等行政部门及时组织制定,并向社会公布。

  第四十二条 公安机关消防机构应当制定单位消防安全管理制度、火灾应急预案、火灾应急演练示范文本,并向社会公布。

  第四章 宣传教育

  第四十三条 本市各级人民政府应当组织开展经常性的消防宣传教育,提高公民的消防安全意识。

  乡镇人民政府和街道办事处应当指导、帮助居民委员会、村民委员会开展群众性的消防安全宣传教育工作,普及家庭防火知识。

  第四十四条 公安机关及其消防机构应当加强消防法律、法规、规章及消防安全技术、知识的宣传教育;协调有关部门指导、监督社会消防安全教育培训工作;加强互联网公共消防服务平台建设,开展网络消防宣传教育和在线消防咨询。

  第四十五条 民防、安全生产监督管理、住房和城乡建设、文化、广播电影电视、旅游等部门应当结合本系统、本行业特点,开展消防宣传教育工作。

  教育、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等部门应当将消防知识纳入中小学和职业培训机构的教育内容,督促学校、各类培训机构组织开展多种形式的消防安全宣传教育活动。

  科学技术、司法行政等部门应当将消防知识和消防法律、法规纳入科普、普法教育内容。

  第四十六条 报刊、广播、电视、网站等新闻媒体应当开设消防安全宣传教育栏目,开展公益性消防安全宣传教育,免费刊播公安机关消防机构提供的消防公益广告,定期开展消防安全提示性宣传、火灾安全警示教育和自救互救知识普及活动。

  公共交通运营单位应当通过广播、电视、宣传手册等形式,向乘客宣传防火措施、消防器材的使用方法和避难、逃生方式等消防安全知识。

  第四十七条 工会、共产主义青年团和妇女联合会等团体应当结合各自工作对象的特点,组织开展消防宣传教育。

  第四十八条 单位应当通过多种形式开展经常性的消防安全宣传教育。消防安全重点单位对每名员工应当至少每年进行一次消防安全培训。宣传教育和培训内容应当包括:

  (一)有关消防法律法规、消防安全制度和保障消防安全的操作规程;

  (二)本单位、本岗位的火灾危险性和防火措施;

  (三)有关消防设施的性能、灭火器材的使用方法;

  (四)报火警、扑救初起火灾及自救逃生的知识和技能。

  第四十九条 歌舞厅、影剧院、宾馆、饭店、商场、集贸市场、体育场馆、会堂、医院、客运车站、客运码头、民用机场、公共图书馆和公共展览馆等公共场所应当根据需要编印场所消防安全宣传资料供公众取阅,利用广播、视频、网络设备播放消防安全知识。

  养老院、福利院、救助站等单位,应当对服务对象开展经常性的用火用电和火场自救逃生安全教育。

  第五十条 各级各类学校应当开展下列消防安全教育工作:

  (一)按照教育行政部门的规定,将消防安全知识纳入教学内容,针对学生认知特点,有计划地进行消防安全教育;

  (二)每半年组织教师、学生开展消防应急演练;

  (三)确定消防安全课教员。

  公安机关消防机构的工作人员可以担任学校的兼职消防辅导员。

  第五十一条 市民防灾馆、市公安机关消防机构确定开放的消防站等应当向社会免费开放。

  第五十二条 每年11月9日为本市消防日。

  本市各级人民政府和负有消防工作职责的部门应当在消防日组织开展多种形式的消防安全宣传活动。

  第五章 消防组织

  第五十三条 市和区、县人民政府应当统筹规划本行政区域内消防组织建设,形成由公安消防队、政府专职消防队、单位专职消防队、志愿消防队等组成的消防组织网络。

  第五十四条 市和区、县人民政府应当按照国家标准和本市消防专项规划建设公安消防队,配备消防装备。

  公安消防队数量和布局不能满足消防工作需要的,区、县人民政府应当建立专职消防队,并按照国家和本市有关规定配备消防装备。

  区、县人民政府应当根据需要,在距离公安消防队或者区、县人民政府专职消防队较远的乡镇建立专职消防队。

  区、县人民政府和乡镇人民政府应当保障专职消防队所需场地、业务经费和队员的社会保险、福利待遇,市人民政府给予必要的支持。

  第五十五条 公安消防队、专职消防队依照国家和本市规定承担重大灾害事故和其他以抢救人员生命为主的应急救援工作。市和区、县人民政府应当为公安消防队、专职消防队开展应急救援工作配备相应的应急救援装备,并保障工作所需经费。

  第五十六条 下列单位应当建立专职消防队,承担本单位的火灾扑救工作:

  (一)大型发电厂;

  (二)生产、储存易燃易爆危险物品的大型企业;

  (三)储备可燃的重要物资的大型仓库、基地;

  (四)距离公安消防队、政府专职消防队较远的其他火灾危险性较大的大型企业。

  建立专职消防队的单位应当保障专职消防队的业务经费和队员的社会保险、福利待遇。

  第五十七条 鼓励单位和居民委员会、村民委员会建立志愿消防队等多种形式的消防组织,开展群众性自防自救工作。

  第五十八条 公安机关消防机构应当对专职消防队、志愿消防队进行业务培训、指导;根据扑救火灾的需要,公安机关消防机构可以调动指挥专职消防队参加火灾扑救工作。

  第六章 灭火救援

  第五十九条 市和区、县人民政府应当组织公安、交通、卫生、市政市容等有关行政部门制定火灾应急预案,明确火灾应急处置的组织指挥体系和部门职责、处置程序、人员疏散、保障措施等内容。

  第六十条 任何人发现火灾都应当立即报警。任何单位、个人都应当无偿为报警提供便利,不得阻拦报警。严禁谎报火警。

  任何单位发生火灾,必须立即组织力量扑救。邻近单位应当给予支援。

  消防队接到火警,应当立即赶赴火灾现场,救助遇险人员,排除险情,扑灭火灾。

  第六十一条 消防车在执行火灾扑救和应急救援任务时,可以使用警报器、标志灯具;在确保安全的前提下,不受行驶速度、行驶路线、行驶方向和指挥信号的限制,其他车辆和行人必须让行,不得穿插超越;发生紧急情况时,对阻碍消防车通行的障碍物和车辆可以实施拆除和强制让道;收费公路、桥梁免收车辆通行费。

  公安机关交通管理部门应当采取必要的交通管制措施,保证执行火灾扑救和应急救援任务的消防车辆迅速通行。

  第六十二条 公安机关消防机构统一组织和指挥火灾现场扑救,参与火灾扑救的单位和个人必须服从公安机关消防机构的统一指挥。

  火灾现场总指挥有权根据扑救火灾的需要决定下列事项:

  (一)使用各种水源;

  (二)截断电力、可燃气体和可燃液体的输送,限制用火用电;

  (三)划定警戒区,实行局部交通管制,疏散、清空警戒区内的人员、物资;

  (四)利用临近建筑物和有关设施;

  (五)为了抢救人员和重要物资,防止火势蔓延,拆除或者破损毗邻火灾现场的建筑物、构筑物或者设施等;

  (六)调动供水、供电、供气、通信、医疗救护、交通运输、环境保护等有关单位协助灭火救援。

  第六十三条 公安机关消防机构有权根据需要封闭火灾现场,负责调查火灾原因,统计火灾损失。

  火灾扑灭后,起火单位和相关人员应当按照公安机关消防机构的要求保护现场,接受事故调查,如实提供火灾事实情况。任何单位和个人未经公安机关消防机构同意,不得进入、清理封闭的火灾现场。

  公安机关消防机构根据火灾现场勘验、调查情况和有关的检验、鉴定意见,制作火灾事故认定书,作为处理火灾事故的证据。

  第六十四条 对因参加扑救火灾或者应急救援受伤、致残或者死亡的人员,按照国家和本市有关规定给予医疗、抚恤。

  第六十五条 单位专职消防队、志愿消防队参加扑救本单位以外的火灾所损耗的燃料、灭火剂和器材、装备等,由火灾发生地的区、县人民政府给予补偿。

  第六十六条 发生下列重大灾害事故的,公安消防队、专职消防队在市和区、县人民政府的统一领导下,按照国家规定开展以抢救人员生命为主的应急救援工作:

  (一)危险化学品泄漏事故;

  (二)道路交通事故;

  (三)地震及其次生灾害;

  (四)建筑坍塌事故;

  (五)爆炸及恐怖事件;

  (六)市人民政府确定的其他重大灾害事故。

  第七章 监督检查

  第六十七条 公安机关消防机构应当根据本地区消防安全情况开展火灾风险监测、评估,建立分级分类监督检查制度,完善火灾多发季节、重大节假日、重大活动期间的消防监督措施及消防安全重点单位抽查制度。

  第六十八条 公安机关消防机构进行消防安全监督检查可以行使下列职权:

  (一)进入单位进行检查,调阅有关资料,向有关单位和人员了解情况。

  (二)检查中发现能够即时排除的火灾隐患,责令立即排除;不及时消除隐患可能严重威胁公共安全的,依照规定对危险部位或者场所采取临时查封措施;重大火灾隐患排除前或者排除过程中无法保证安全的,责令从危险区域内撤出作业人员,责令暂时停产停业或者停止使用;重大火灾隐患排除后,经公安机关消防机构检查合格,方可恢复生产经营和使用。

  (三)对有证据证明不符合保障消防安全的国家和本市标准的设备、设施、器材予以查封或者扣押,并应当在15日内依法作出处理决定。

  (四)对检查中发现的消防安全违法行为,当场予以纠正或者责令限期改正;对应当给予行政处罚的行为,依法作出行政处罚决定。

  第六十九条 对具有下列火灾隐患,不及时消除可能严重威胁公共安全的危险部位或者场所,公安机关消防机构可以依照有关规定予以临时查封:

  (一)疏散通道、安全出口不能满足安全疏散需要的;

  (二)建筑消防设施不具备防火灭火功能的;

  (三)人员密集场所违反消防安全规定生产、经营、使用、储存易燃易爆危险品的;

  (四)公众聚集场所违反消防技术标准,采用易燃、可燃材料装饰装修,可能导致重大人员伤亡的;

不分页显示   总共2页  1 [2]

  下一页

下载地址: 点击此处下载

中华人民共和国和德意志联邦共和国一九八六年至一九八七年文化交流计划

中国 德国


中华人民共和国和德意志联邦共和国一九八六年至一九八七年文化交流计划


(签订日期1987年3月11日 生效日期1987年3月11日)
            A、科学、教育、语言

 一、科学、高校、高等专科学校
  1.奖学金
  a、德方奖学金
  DAAD每年仍提供最多四十个奖学金名额和所需延长的名额。
  德国学术交流中心(DAAD)于1987年开始,在一个特别计划范围内,提供总数为一百五十人/年的额外奖学金。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副总理李鹏与德国学术交流中心主席舒尔特于一九八六年三月二十二日所商定的关于合作培养中国博士研究生计划,此一百五十人/年的额外奖学金将优先提供给这一计划。
  DAAD同中国国家教育委员会合作在中国举办曾经获得过DAAD奖学金的学生讨论会。
  在德国经济界奖学金计划内,在已承诺的范围内向中国各种专业的年轻大学毕业生共提供一百五十个奖学金名额(在德国的大学和企业学习语言和进修)。细节另商。
  此外,德方十个律师事务所准备各接受和资助一名中方律师在各所实习。
  b、中方奖学金
  中方每年提供最多四十四个在中国高等院校及其所属研究机构学习、研究的奖学金名额和所需延长的奖学金名额。
  中方邀请二十名德国汉学学者访问中国十四天。细节另商。
  c、选拔方法
  在分配奖学金时,各方都尽量考虑对方政府、科研机构和有名望的科学家的建议以及个别奖学金生的申请。
  涉及到双方向对方大学生提供的奖学金时,应注意以下几点:奖学金提供方(如国家教委或DAAD)在征得建议机构的同意后决定奖学金的分配。为此,根据一方的要求,奖学金提供方的主管人在对方建议机构的协助下,可在奖学金申请人本国内对其资格进行审查。具体选拔办法将另行规定。
  有关延长奖学金名额问题应由一方尽可能在奖学金期满前三个月做出决定并将结果直接通知对方。
  2.自费生/政府奖学金生
  中方准备每年通过DAAD在中国的高等院校和研究机构,接受总数(包括所需延长名额)最多一百五十名的德国自费大学生、博士应考生及年轻科学家并免收学费。
  德方准备每年在中国政府的政府奖学金计划内接受最多为二百名学位获得者和年轻科学家,由DAAD介绍到德国高等院校学习。
  德方准备接受上海同济大学预备部1985/1986、1986/1987学年的结业生,他们作为中国政府奖学金生由DAAD推荐到德国高等院校学习。详见有关备忘录。
  中方尽量向在华进行科研工作的德方奖学金生和自费生提供方便的工作条件,尤其是能使他们获得原始资料。具体细节见德方递交的备忘录。
  3.互换科研工作者
  a、双方努力进一步加强互换科研工作者,鼓励两国科研工作者进行直接接触,各方应为对方的科研工作者提供适当的生活和工作条件。
  b、德方赞助措施
  DAAD每年向中国科学家提供最多九名一至三个月的学习逗留奖学金名额到德方研究机构进行科研工作。
  DAAD每年推荐和赞助最多三十名德国高校教师到中国高等院校进行客座讲学。
  DAAD在与德国校际交流院校商定后,每年向上海同济大学和武汉同济医科大学介绍并赞助最多五名德国高校教师进行为期一年教学工作和最多十五名讲师进行为期一至三个月教学工作。
  DAAD每年介绍并赞助除日尔曼学专业以外的最多四名科学家作为专业讲师到中国高校和研究机构任教。
  如果在个别情况下,推荐不到长期教师,则可由相应数目的短期讲师或教师代替。
  c、中方赞助措施
  中方每年向德国科学工作者提供最多十个为期一至三个月的研究名额,到中国高等院校及研究机构进行研究工作。
  d、选拔方法
  以上赞助措施内的具体人选,需有关单位(大学、科学院等)协商后确定。
  4.代表团访问
  双方在本计划有效期内,各邀请一个最多五人的教育代表团,作为期二至三周的考察。代表团的组成由中国国家教育委员会和DAAD负责。细节届时另商。
  在代表团交换范围内,中方在一九八六年邀请一个最多为四人的德方专业代表团作为期最多两周的访问(高等专科学校)。
  5.会议
  双方在各自可能的范围内,欢迎和赞助各方的科学家到对方国家参加国际会议。
  6.高校实习生
  双方欢迎象亚琛工业大学和北京钢铁学院业已进行的互换高年级大学生和研究生的实习性考察活动。
  德方建议,除现有的协议外,通过国际组织加强交换实习生。经济学大学生的国际实习交流活动可由国际经济学大学生联合会(AIESEC)赞助,将力争与德意志联邦共和国进行双边互换实习生。再此范围内,中国经济学大学生可先于一九八六年到德意志联邦共和国进行实习,随后德国经济学大学生可到中国企业或合资经营单位进行为期三至六个月的实习。具体细节须经双方负责部门商定。
  7.科学图书馆之间的合作、交换学术文献
  双方欢迎两国科学图书馆的合作。
  以中国学术研究机构为一方,德意志研究联合会和其他德国图书馆为另一方,继续交换著作。
  此外,德方可通过德意志研究联合会在其可能的范围内向中国的学术机构提供德方学术著作。
  8.建立中国高等专科学校方面的合作
  双方继续进行在高等专科学校方面的合作。
  9.上海同济大学研究生预备部
  双方同意就上海同济大学研究生预备部的方案进行审查。具体细节见双方备忘录。
  同济之友协会继续执行与同济大学已达成的向同济提供奖学金、派遣教师和提供仪器援助的计划,联邦政府把这一不是由联邦政府财政支付的计划看成是一个补充计划。同济之友协会支持同济大学在德意志联邦共和国开展的各种接触并在尽可能的范围内予以协调。
  10.高等院校间的校际交流和高校合作的其他形式
  a、双方在合作协议范围内,促进高等院校间的直接接触,鼓励高校和其他学术机构及其科学工作者之间的直接接触。双方将集中利用现有资金,努力促进高校间合作的重点项目。在本计划中列举的具体赞助措施,应根据有关校际交流院校商定的原则实施。
  b、校际交流、奖学金
  德方为1986/1987年度提出下列促进措施。
  有关奖学金的选拔和分配由有关校际合作院校详细商定。
  在校际交流范围内:
  武汉同济医科大学--海得堡大学
  北京外国语学院--海得堡大学
  上海外国语学院--海得堡大学
  天津大学--海得堡大学
  北京农业大学--霍海姆大学
  昆明工业大学--卡尔斯鲁厄大学
  上海复旦大学--康斯坦茨大学
  上海交通大学--康斯坦茨大学
  合肥工业大学--斯图加特大学
  上海机械学院--斯图加特大学
  上海交通大学--康斯坦茨专科大学
  南京专科学院--康斯坦茨专科大学
  为中国客座科学家提供二十八个奖学金名额(三百一十四人/月)作为期一个月到一年的学习、研究。
  为中国研究生进行学术逗留提供二十一个奖学金名额(二百四十五人/月)。
  为中国博士应考生提供六名奖学金名额(七十二人/月)。
  为中国大学生提供二个奖学金名额(共十二人/月),作为期六个月的逗留。
  邀请中方校际交流院校的代表访问上述德国校际交流院校。
  为中国校际交流院校提供书籍、情报资料。
  为四十五名科学家和五名德语教师到中国校际交流院校进行客座讲学提供旅费。
  这些措施在一九八六年实施。一九八七年在财政预算允许提供资金的条件下仍将采取同样规模的措施。
  在武汉同济医科大学和海得堡大学学际交流范围内,一九八六年将另外提供资金帮助添置设备。
  一九八六年在南京专科学院和康斯坦茨高等专科学校的校际交流范围内提供一台机床设备。
  在北京大学和柏林自由大学的校际合作协议范围内:
  双方每两年互换一名大学教师,为期两学期(九个月)。
  双方每年互换两名科学家,为期六个月。
  在上海交通大学同柏林工业大学的校际合作范围内:
  交换教授、讲师。双方每年最多互派两名教师。
  派遣研究奖学金生到柏林工业大学,人数最多为六名,为期两年(有一次延长的可能性)。
  共同举办讨论会和学术会议。如可能每年交替在校际交流合作院校共同举行讨论会或学术会议。
  支持上海交通大学建立和扩大建筑、微电子、计算机学科领域各专业和研究所(通过咨询和必要的人员培训)。
  支持共同的研究项目,促进上海交通大学、柏林工业大学、中国和德国企业四方在管理科学方面的多边合作。
  在浙江大学和柏林工业大学的校际交流协议范围内:
  交换教授、讲师。双方每年最多互派二名教授、讲师,两校争取均等利用此种可能性。
  派遣研究奖学金生到柏林工业大学学习,人数最多五名,为期两年(有一次延长的可能性)。
  扩大浙江大学的“德语教学”。最多派两名讲师到浙江大学任教一年(负责德语教师进修、为浙江大学的中国交换预备生举办语言训练班,扩大“德语教学”的教学计划)。此外,浙江大学派出二名德语教师到柏林工业大学进行为期十二个月的进修。
  举办双边讨论会和学术会议。如可能每年轮流在两校举行一次双边讨论会或学术会议。
  在北京工业学院和柏林工业大学的校际交流协议范围内:
  交换教授和讲师。双方每年最多派出二名教师,两校争取均等利用此机会。
  派研究奖学金生到柏林工业大学学习,最多四名,为期两年(有一次延长的可能性)。
  举行双边学术会议。按需要轮流在各校举行讨论会。
  在浙江农业大学和柏林工业大学校际交流协议范围内:
  交换教授和讲师。双方每年最多互派二名教师,两校争取均等利用此机会。
  派研究奖学金生到柏林工业大学学习,最多二人,为期两年(有一次延长的可能性)。
  举行双边学术会议。按需要轮流在各校举行讨论会。
  在徐州中国矿业学院与柏林工业大学校际交流协议范围内:
  交换教授、讲师,每年派出最多二名教师。
  派研究奖学金生到柏林工业大学学习,最多二名,为期两年。
  在一方举行不定期双边学术会议。
  在中华人民共和国冶金工业部钢铁研究院和柏林工业大学(由联邦研究技术部支持的)的交流合作协议范围内:
  项目负责人负责执行研究工作(先进行三年)。
  双方科研机构领导人互访。
  在广州暨南大学和柏林凯瑟琳·弗里德里希基金会关于培训医生的合作协议范围内:
  在一九八六年和一九八七年里,德方邀请最多十名中国医生到柏林进修一年。
  德方最多派出五名德国医生到中国进修一年。
  在上海机械学院和汉堡高等专科学校校际交流范围内:
  一九八六年将邀请两位中国电气工程学客座教授,为期六个月;
  派遣二名电气工程学教授和机械工程教授进行客座讲学。
  在校际交流和合作范围内:
  重庆大学--布伦瑞克工业大学
  西北工业大学--布伦瑞克工业大学
  南开大学--布伦瑞克工业大学
  同济大学--布伦瑞克工业大学
  阜新矿业学院--克劳斯塔尔工业大学
  上海化工学院--克劳斯塔尔工业大学
  长沙中南矿冶学院--克劳斯塔尔工业大学
  南京大学--哥廷根大学
  北京林业大学--哥廷根大学
  南京华东水利学院--汉诺威大学
  机械工业部机床研究所--汉诺威大学
  北京大学--奥斯纳布吕克大学
  安徽大学(芜湖)--奥斯纳布吕克大学
  安徽大学(合肥)--奥斯纳布吕克大学
  上海华东师范大学--奥斯纳布吕克大学
  北京及上海音乐学院--汉诺威音乐戏剧学院
  华东水利学院(南京)--东北下萨克森州高等专科学校
  每年为中国教授、研究生提供二百五十人/月的奖学金。
  在高等专科学校的合作范围内提供三百人/月的奖学金。
  一名汉语教师继续在哥廷根大学任教。
  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家教育委员会、安徽省及浙江省政府和下萨克森州在中国建立高等专科学校方面进行长期合作,特别要在建立杭州、安徽和合肥高等专科学校方面进行合作。下萨克森州主要在制定学制、专业师资进修、购置设备及共同的研究项目方面给予帮助。
  在校际合作范围内:
  清华大学--亚琛工业大学
  北京钢铁学院--亚琛工业大学
  中央民族学院--比勒费尔德大学
  同济大学--波鸿大学
  北京钢铁学院--多特蒙得大学
  武汉同济医科大学--埃森综合大学
  北京医学院--埃森综合大学
  天津大学--埃森综合大学
  北京体育学院--科隆体育学院
  成都通讯工程学院--亚琛专科大学
  浙江杭州电子工业学院--亚琛专科大学
  天津大学--亚琛专科大学
  在南京大学和波鸿汉语学院的合作范围内:
  在一九八六和一九八七年向中国大学生每年另提供十五名年度奖学金。
  在浙江省和北莱茵-威斯特伐伦州关于建立宁波高等专科学校的共同协定范围内,拟支持该校的设计、制定学制、建立数据处理中心以及帮助建立建筑材料实验室;另外,在一九八六年一九八七年各向中国科研人员提供最多六名进修奖学金名额。
  在北京国家旅游局与莱茵州-普法尔茨高等专科学校(沃尔姆斯)的合作范围内:
  为中国研究生学习旅游业提供3个奖学金名额(1985/1986学年冬季入学,直到学习结束);从1986/1987年冬季学期起,为此目的至少再提供一名奖学金。
  1986年邀请中国旅游高校4名校长赴莱茵州-普法尔茨专科大学沃尔姆斯进修。
  其他合作:
  北京语言学院--美因兹·格尔默尔斯海姆大学
  北京语言学院--德意志联邦共和国促进汉语教学研究会
  武汉大学--慕尼黑工业大学
  哈尔滨船舶工程学院--汉堡大学
  南昌工业大学--吉森·弗里德伯克高等专科学校
  北京电影学院--慕尼黑电影电视大学
  11.中国科学家客座讲学
  海得堡大学(东亚艺术史专业)于一九八六和一九八七年各邀请一名中国科学家客座讲授考古学和中国艺术史。
  12.亚历山大·冯·洪堡基金会
  亚历山大·冯·洪堡基金会按惯例继续向中国年轻的科学家提供研究奖学金;向德国科学家提供菲多尔·吕嫩研究奖学金。
  13.高校范围以外的机构间合作
  a、双方同意应促进两国高校范围以外的科研机构的合作。
  双方强调中国科学院同马克斯·普朗克协会和弗劳恩霍夫协会,中国社会科学院、国家教委与德意志研究联合会所签协议在科学交流和科研合作方面所起的作用。
  b、因此,双方欢迎其他一些机构旨在促进两国的科学文化交流而做出贡献。
  14.弗里德里希·埃伯特基金会
  弗里德里希·埃伯特基金会每年(包括已经同意的延长奖学金名额)为中国研究生和科学家提供最多四十个奖学金名额,一般为期两年。奖学金的分配由埃伯特基金会同中国合作机构商定。
  基金会将保留考虑那些根据相应推荐而认为合适的人选。
  弗里德里希·埃伯特基金会将特别致力于在文化科学领域里发展四川省同北莱茵-威斯特伐伦州的机构紧密合作。
  特别要考虑社会科学方面的奖学金候选人。
  15.康拉德·阿登纳基金会
  康拉德·阿登纳基金会每年提供最多六十个奖学金名额,包括延长的奖学金名额。
  16.汉斯·赛德尔基金会
  汉斯·赛德尔基金会于1986/1987年向中国研究生和科学家提供最多六十个奖学金名额,奖学金生的人选由国家教育委员会和中国人民对外友好协会同汉斯·赛德尔基金会共同选拔。对奖学金生的选拔,三个组织均有建议权。
  国家教育委员会和中国人民对外友好协会同赛德尔基金会在本计划执行期间各交换一个代表团。
  17.弗里德里希·瑙曼基金会
  弗里德里希·瑙曼基金会将每年向中国大学生及科学家提供至多二十个奖学金名额。
  18.海因里希·赫茨基金会
  海因里希·赫茨基金会在一九八六年提供约十四个奖学金名额,并争取在一九八七年也提供奖学金。

 二、促进语言和相应的学术领域的合作
  1.双方认为在各自国家促进对汉语和德语以及相应学术领域(汉学和日尔曼学)的学习具有重大意义;双方强调提高外语知识水平,特别是对于经济和文化领域的交流及对于扩大科学家和大学生的交流具有重要性。
  2.德语
  双方一致认为,根据中德1982/1983年文化交流执行计划第十三条所提出的方案是中国教育机构继续发展德语教学的重要基础。
  a、德语教师
  德方每年介绍并赞助最多共二十五名德语和德国文学教师到中国高等院校进行为期至少两年的工作,包括编写教材的工作。
  b、中国德语教师进修
  德方每年为十五名中国德语教师(其中尽可能安排同济大学和武汉同济医科大学各一名德语教师)提供奖学金,赴歌德学院进修六个月。奖学金申请者的挑选按本计划规定的原则办理。
  德方派遣二名歌德学院讲师在北京或上海为中国德语教师举办进修班,并参加编写专用教材。关于教学期限和内容,届时另商。
  德方每年通过DAAD推荐三名教师到中国高校为德语教师举行讲座和讨论会,为期二至三个月,具体细节由双方另商。
  DAAD准备于一九八六年同中国日尔曼学学者协会合作在中国举行一个中德日尔曼学者大会。
  c、为中国外国语学校提供专业顾问
  德方愿意继续派二名德语教学的专业顾问到中国外语学校,其主要任务是参加示范教学,负责教师进修和对德语教师进行业务辅导。工作地点仍保留在上海和南京。具体细节及关于增派专业顾问的可能性将通过外交途径另行商定。
  在条件成熟时,德方准备派二名德语教师到重点高中开展德语教学工作,除本职工作外,亦可根据要求,负责对本校任课的中国德语教师的进修。
  d、为在德意志联邦共和国举办语言训练班提供奖学金
  德方每年提供最多七十八人/月的奖学金,用于参加在歌德学院举办的语言训练班。应优先考虑同济大学和武汉同济医科大学的教师和科学家以及司法部的实习生。奖学金申请者的挑选按本计划中规定的原则办理。
  3.汉语
  应继续进行目前在德意志联邦共和国为促进汉语教学所开展的活动,如可能,还应加强并应该通过在中国培养德国汉语教师,补充这一工作。
  德方指出,现已可能在德意志联邦共和国的普通中学、业余大学和大学里学习汉语,德意志联邦共和国各州文化部长常务会议“关于德意志联邦共和国普通学校汉语教学状况”的报告已呈上。
  a、中国教师
  中方准备应德方高等院校的要求介绍最多十名汉语教师到德方高等院校任教。其待遇与德方有关大学同级教师相同。
  b、为德方自费生举办假期训练班
  中方每年通过DAAD向德方汉学专业大学生及其他专业学习汉语的大学生提供最多六十个名额到中国自费参加为期六周的暑假汉语训练班。
  4.交换中学生(学语言的中学生)
  德方于一九八六年和一九八七年每年邀请最多六名德语成绩优秀的中学生和一名陪同教师赴德逗留四周。在条件成熟时,中方应为德方汉语成绩优秀的中学生提供同样的机会。
  因此,双方欢迎创建中学间的校际合作关系和两国的中学生开展书信往来活动。
  5.语言培训的具体项目
  a、上海样板科技德语项目
  双方一致同意在上海同济大学合作建立“专业德语中心”,该中心应成为中国此类专业语言中心的样板。
  b、双方将致力于协调其他专业语言项目,如北京外贸大学的专业语言项目以及浙江大学同柏林工业大学合作的“科技语言”项目。
  c、中国高校德语教学大纲
  中方与DAAD及歌德学院合作制定“中国高校德语专业基础阶段教学大纲”和“出国人员德语培训教学大纲”。在此工作初步完成后中方将继续同德方合作研定“中国高校德语专业高年级教学大纲”。
  d、教材编写
  德方愿意同歌德学院、DAAD以及中方的有关部门合作,编写用于德语教学、培养和培训德语教师的教材。
  e、捐赠教具
  德方准备通过歌德学院向中方的中学及高校提供德语教学用具。
  f、电视语言讲座
  根据两国政府表明的愿望,双方将继续合作,并根据一九八六年七月二十四日在北京的换文,为在中国电视台开办德语讲座创造条件。德方将通过INTER NATIONES,尽快为中方提供在一九八八年开办电视基础德语讲座的资料。从一九八六年一月一日起,德方已通过INTER NATIONES协会,开始为电视讲座提供与此有关的镜头脚本。
  中方在这方面负责单位是广播电影电视部。
  德方将通过INTER NATIONES免费、无版权限制地向中方电视台提供电视语言教程,并将(从一九八六年起)为中国电视台建立一个用于制作在中国播放的电视语言讲座的电视演播室。德方准备同中央电视台的一个代表团就其他一些措施进行商谈,例如:协助电视语言教程中文版本的编辑和制作工作。
  g、广播语言讲座
  双方欢迎通过中国的各种机构播送德意志联邦共和国制作的广播讲座“用德语说”,并能用于语言工作中。
  德方准备免费、不究版权地为中方电台提供广播教程,包括可将其再版发行的书面教材。
  h、普通中学语言教学
  双方欢迎两国为促进语言教学目前在普通中学所做的努力。

 三、职业教育
  1.双方欢迎在职业教育方面迄今所进行的合作,即在职业教育总体规划和组织方面进行合作,也在越来越多的由两国各有关机构合作实施重要单个项目中进行合作。参加此项合作者,德方有卡尔·杜伊斯堡协会。
  2.为适应职业教育的日益增长的重要性,两国应在迄今文化交流计划中商定的合作范围内,继续并发展在这方面的合作。在合作中涉及到下列具体促进措施:
  a、根据需要,就职业教育的规划和组织问题交换专家代表团。一九八六年中国派一个六人代表团进行两周的访问。
  b、邀请一个由十五名中国专业和领导人员组成的小组进行职业教育方面的进修(卡尔·杜伊斯堡协会同联邦教育和科学部协商后发邀请)。计划一九八六年邀请中方一名职业教育研究人员赴德,为期三个月;计划一九八七年邀请一个职业教育专业人员小组赴德(十五人,为期约三个星期)。
  c、派遣五名短期顾问为中国主管机构在职业教育的管理和计划方面提供咨询(为期三个月)。
  d、在制定中华人民共和国职业教育培训条例和教学计划中进行合作。
  e、通过交换包括中华人民共和国职业教育培训条例和教学计划在内的材料和情报进行合作。
  3.为使不同专业都得到职业进修机会,卡尔·杜伊斯堡协会提供短期专业考察奖学金(三十六人/月)。
  4.下萨克森州将向安徽省提出该州关于扩大安徽省职业教育包括职业学校师资培训和实习培训的设想。
  一九八六年秋在安徽举行一个关于职业教育的会议。为此下萨克森州将派约五名成员参加,他们是有关部、高校和进行培训实践的代表。浙江省的代表亦应参加这次会议。
  一九八七年上半年安徽省向下萨克森州派遣由五名职业教育专家和一位翻译的代表团,对其作为期最多四周的访问。这一代表团将在下萨克森州就其教育体制、职业学校及教师培训作广泛的考察。

 四、歌德学院
  德方对中方在德意志联邦共和国外交部长访问北京期间(一九八五年十月),原则同意在华设立歌德学院一事表示欢迎。为缔结政府协议已经举行了会谈,并将继续进行这一会谈。双方确信,建立这样一所学院将在双方希望的加强和扩大文化合作方面做出贡献。

            B.艺术、音乐、文学

 一、通则
  1.发展交流
  双方强调,在美术、音乐和文学领域交流中,也要与本计划其他领域里的顺利发展相适应。因此本计划内的交流项目应进一步发展。同时,双方还应努力赞助本计划外的、两国有关单位达成一致的交流项目。
  2.一般赞助措施
  a、大学生和科学工作者的交换
  (1)德方赞助措施
  前言:这里说的奖学金必须计入本计划A款第一条中说的奖学金内。
  德国学术交流中心(DAAD)每年向中国学习美术和音乐的学生提供四个奖学金名额和所需的延长奖学金名额。
  DAAD为中国文化部工作人员每年提供一名学习德语语言和德国文化史的奖学金生名额。
  DAAD每年最多安排三名中国美术和音乐科学工作者在德方研究机构从事为期一至三个月的科学工作。
  DAAD推荐和赞助最多三名讲师到中国音乐和戏剧学院短期讲学。
  (2)中方赞助措施
  中方每年提供给德方两名音乐和艺术科学工作者在中国艺术学院和艺术研究机构进行为期一至三个月的科学工作。
  (3)选拔方法
  选拔工作按照计划中规定的办法办理。
  b、语言短训班
  德方歌德学院每年最多向中国文化部系统提供十二个人/月的奖学金,供中方工作人员在歌德学院语言训练班学习。
  c、代表团访问
  德国学术交流中心和文化部根据需要各派一个至多由五人组成的代表团作为期二至三周的考察。专业届时另商。
  3.其他交流
  a、中国作为一九八七年汉诺威博览会的伙伴国,将在博览会上和汉诺威市举办文化活动,德方将支持中方上述活动。
  b、将继续在文物保护领域里的合作。
  c、德方希在一九八七年举办一个“产品--形式--历史展览会”,中方注意到这一愿望。

 二、艺术部分
  1.展览
  德方在中方举办以下展览:
  (1)“北德手工艺品”展(一九八六年十二月初);
  (2)“马克斯·克林格尔”展(一九八六年);
  (3)“德国魏玛时期版画”展(一九八七年北京、上海);
  (4)另一个艺术展览,细节届时另商。
  中方在德方举办以下展览:
  (1)“宜兴陶器”展(一九八七年);
  (2)“绘画大师齐白石作品”展(一九八七年)。
  2.艺术家交流
  德方在一九八七年邀请至多三名中国画家在一家德国画廊逗留约三个月,邀请两名中国画家在萨尔州考察学习。从一九八六年十月起,萨尔州大学向一名中国艺术史工作者提供六个月的奖学金。

 三、音乐
  1.客串演出
  a、德方派出
  一九八七年诺伊斯室内乐团访华,该团由管乐、弦乐组成。能广泛交流经验和参加音乐研讨会。
  b、中方派出
  一个文艺团体访德。
  2.音乐专家互访
  a、双方一致认为,应利用乐队在客串演出时,举办研讨会作报告及组织两国音乐家、音乐专家会见等。
  b、德方通过DAAD派出
  具有演奏经验和能培养乐团专业演奏员的三名音乐学院讲师访华一至三个月,与一个中国的交响乐团共同演出和从事教育活动。
  c、中方派出
  (1)两名交响乐团的指挥新手去德国参加指挥训练班。
  (2)四名歌唱家去德国学习声乐。
  3.合作项目
  双方赞助由一名德国歌剧导演来北京用汉语排演一出德国歌剧,细节届时另商。
  德中合作还将在卡尔·奥尔夫音乐学院继续。

 四、戏剧、芭蕾
  1.客串演出
  德方派出:斯图加特符腾堡国家剧院芭蕾舞团访华(人数百人以内)。
  中方派出:成都木偶团
  2.代表团互访
  德方于一九八七年派一个由三至四人组成的戏剧导演小组到中国考察访问,为期二至三周。在华期间,拟促进由一名德国导演与一个中国话剧团合作用汉语在华排演一出德国话剧。同样,中国导演也在德国排演一出中国话剧。

 五、文学、图书和出版
  1.文学
  双方赞同各自作家协会在文学领域里的交流,并愿在可能范围内继续促进两国作家的会晤。
  一九八七年中德双方互派一个至多由五人组成的作家代表团访问对方。
  双方欢迎和促进与本国的出版机构合作,翻译对方的文学作品。两国要加强翻译工作者的接触,促进这方面专家交流(德、中双方各派至多五名翻译工作者访问对方)。
  2.出版
  双方十分重视在出版业方面的合作,它首先对于传播文学作品有重要作用。
  在本计划有效期内,双方各派一个由三至五人组成的出版代表团考察访问,为期二至三周。根据中方的愿望,中国代表团的访德日期可与法兰克福图书博览会的时间一致。
  3.图书馆
  双方赞同和促进两国图书馆之间的合作和书刊交流,两国各派遣一个由至多五名图书馆工作人员组成的代表团作为期两周的访问。
  为促进德中图书馆关系在青少年读物方面的发展,德方愿邀请中方两位青少年读物的专家在慕尼黑国际青年图书馆作为期三个月的考察访问(德方只负担在德逗留期间的费用)。
  4.图书博览会
  德方将参加一九八六年在北京举办的第一届国际图书博览会,细节由有关单位另商。中方将如以往那样参加法兰克福图书博览会。

 六、电影
  双方鼓励和促进在电影领域中继续合作。
  1.电影周
  欢迎互办电影周,双方各派一个由导演和演员组成的五人代表团访问对方。
  根据双方愿望,第二次电影周于一九八七年以举办中国电影周开始,在三至四个德国城市举行;德国电影周在一九八八年举行,在中国三至四个城市里放映德国电影。两国在较晚时间协商有关细节。
  2.双方欢迎两国有关机构互换电影。
  3.双方欢迎两国有关部门合拍电影,细节由有关机构直接商定。
  4.双方愿支持电影制片者的拍摄工作,给予出入境及逗留期间的方便。

             C.广播和电视

  1.双方鼓励在广播和电视领域里交流与合作。
  2.双方欢迎定期互换电视节目(包括电视连续剧)和广播节目。交换节目直接由两国有关单位办理,双方通报各自对节目的使用情况。
  3.双方鼓励新闻界的专家互访、专业考察以及在新闻范围内的进修培训和业务交流。有关条件和费用届时另商。
  一九八六年或一九八七年,中方派至多五名电视外语教学专家赴德作为期三周的考察。
  4.双方将欢迎两国有关部门签订一个合拍电视电影的合作协定。

               D.体育

  双方继续促进体育交流。由中华全国体育总会和德国体育联盟协商,欢迎双方中、小学体育和高校体育领域里进行经验交流。

               E.青年

  双方欢迎和促进青年交流项目的发展。
  双方满意地看到下列几个领域里的关系仍在不断发展:
  --德国联邦青年联合组织和中华全国青年联合会在国际青年工作中日益发展双边关系;
  --德国青年旅行社与中华全国青年联合会的中国青年旅行社在青年旅游和住宿方面的合作。
  两国政府今后将尽可能进一步支持青年组织已开始的合作。
  德方表示,联邦青年、家庭、妇女和卫生部愿在一九八七年通过国际青年交流和访问服务社制定一个为接待一个由八至十名青年专家组成的中国代表团作为期十至十二天的访问计划,以考察德国青年援助组织。在德费用由德方承担。
  本计划附件为计划的组成部分。
  本计划于一九八七年三月十一日在波恩由双方代表签字后生效。一式两份,每份都用中文和德文写成,两种文本具有同等效力。
  注:目录和附件略。

  中华人民共和国政府           德意志联邦共和国政府
    代   表                代  表
    郭 丰 民                魏 特
    (签字)                (签字)

国务院关于成立国务院西部地区开发领导小组的决定

国务院


国务院关于成立国务院西部地区开发领导小组的决定

国发[2000]3号

各省、自治区、直辖市人民政府,国务院各部委、各直属机构:
  为实施西部大开发战略,加快中西部地区发展,决定成立国务院西部地区开发领导小组。
  国务院西部地区开发领导小组的主要任务是:组织贯彻落实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西部地区开发的方针、政策和指示:审议西部地区的开发战略、发展规划重大问题和有关法规;研究审议西部地区开发的重大政策建议,协调西部地区经济开发和科教文化事业的全面发展,推进两个文明建设。
  国务院西部地区开发领导小组组成人员如下:
组 长:朱容基 国务院总理
副组长:温家宝 国务院副总理
成 员:曾培炎 国家发展计划委员会主任
    盛华仁 国家经济贸易委员会主任
    陈至立 教育部部长
    朱丽兰 科技部部长
    刘积斌 国防科学技术工业委员会主任
    刘德洙 国家民族事务委员会主任
    项怀诚 财政部部长
    田凤山 国土资源部党组书记
    傅志寰 铁道部部长
    黄镇东 交通部部长
    吴基传 信息产业部部长
    汪恕诚 水利部部长
    陈耀邦 农业部部长
    孙家正 文化部部长
    戴相龙 中国人民银行行长
    刘云山 中央宣传部常务副部长
    田聪明 国家广播电影电视总局局长
    王志宝 国家林业局局长
    万学远 国家外国专家局局长
    国务院西部地区开展领导小组下设办公室,在国家发展计划委员会单设机构,具体承担国务院西部地区开发领导小组的日常工作。曾培炎同志兼任办公室主任,王春正、段应碧同志兼任办公室副主任。
    国务院西部地区开发领导小组办公室主要职责是:研究提出西部地区开发战略、发展规划、重大问题和有关政策、法规的建议,推进西部地区经济持续快速健康发展;研究提出西部地区农村经济发展、重点基础设施建设、生态环境保护和建设、结构调整、资源开发以及重大项目布局的建议,组织和协调退耕还林(草)规划的实施和落实;研究提出西部地区深化改革、扩大开放和引进国内外资金、技术、人才的政策建议,协调经济开发和科教文化事业的全面发展;承办领导小组交办的其他事项。


国务院
二000年一月十六日